《吵闹村的孩子》内文图。
学者刘擎反复提醒家长们,“爱学习”永远比“成绩好”更重要,孩子首先应该从童年中获得的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探索世界的兴趣,还有与他人连结的热情。
面对AI技术革命,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让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而不是一台高效能、好成绩的机器。因为归根结底,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真正危机在于人类放弃坚守自身独特的价值。
如果以此为目标,快乐的童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瑞典作家阿丝特莉德·林格伦女士的代表作《吵闹村的孩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恒的、经典的童年生活样本。
林格伦出生在瑞典乡下,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老二,父亲是牧师的佃农,一家人住在一栋红色的老房子里,其乐融融。《吵闹村的孩子》的故事灵感就来自作家的童年生活。作品以九岁小女孩丽莎的视角描述了她和家人、小伙伴们的日常生活故事。
《吵闹村的孩子》,作者:[瑞典]阿丝特莉德·林格伦 著,[丹麦]英格丽德·万·尼曼 绘,译者:李之义 译,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书中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如果有什么线索、气息贯穿始终,那就是一股开心的热流。孩子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无论放假还是开学,盛夏还是严冬,无论过节还是随便哪个普通的日子。
最最开心的当然是和伙伴们一起尽情玩耍的时光。吵闹村的孩子们热衷的游戏里有很多也是中国的孩子非常熟悉的,游戏超越时间和空间,让全世界孩子心意相通。比如一次十分钟的离家出走、男孩和女孩间的竞争与合作、化装成大人、在陌生地方过夜、愚人节的恶作剧、放学路上的历险……自我驱动的自由游戏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在游戏里认识、学习、探索着周遭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中,游戏永远存在,并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吵闹村的孩子》内文图。
童年是人类的精神故乡,而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家园。吵闹村中的孩子以森林、湖泊、高山、激流为伴,他们春天在森林中漫游寻找河神,夏天在湖边钓鱼露营,秋天摘野果,冬天滑雪橇……大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天然的游乐场和大课堂。
除了游戏,劳动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书中对瑞典乡村的劳动场景有丰富生动的呈现。孩子们间苗、种土豆、收牧草,丽莎和安娜给大人们跑腿买杂货,路上为香肠作了一首歌。孩子们一起给生病的老师做饭,一起赶着马车去磨坊磨面……孩子们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增长技能,学习承担责任,还把劳动也变成游戏的一部分。
《吵闹村的孩子》内文图。
放下手机和课本,让孩子去触碰真实的世界,即使会受伤,而受伤才会带来成长。在吵闹村里,游戏与劳动就是孩子们探索与世界建立联结的途径,无论是大自然、小动物还是其他人。
布塞在猫头鹰窝里发现一只小鸡,猫头鹰妈妈不喜欢小鸡,所以他把它从窝里拿下来。
年迈的老人、生活困难的邻居、无助的小动物,都得到了吵闹村孩子特别的关爱。安娜的爷爷是吵闹村最高龄的老人,孩子们有什么新鲜事都去和爷爷分享。爷爷说,如果没有这些孩子,他可能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吵闹村所有的大人都没有时间来和他说话。
每到节日,孩子们就和大人们一起前往枫树半岛,给岛上独居的克里斯婷送生活物资;丽莎养过一只妈妈没有奶水的小羊,还带着小羊彭杜斯去上学;乌勒解救了被鞋匠粗暴对待的小狗斯维普,收养它,把它变成了一只漂亮快乐的小狗……在与邻居、动物和大自然的联结中,孩子们体会到了爱的付出与收获。
站在儿童一边的林格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