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苏北滨海县射阳河中一条小船里著名作家王小鹰的一生开启了。
在她出生后不久,父亲著名作家、诗人芦芒与母亲革命家王庄霄就将她放在当地的老百姓家中抚养,投身战斗前线。
在王小鹰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和文艺结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当就是她和《红楼梦》的缘分。
少年时期的王小鹰
1968年,王小鹰同当时的众多青年一样,响应上山下乡,去到安徽黄水茶林场去当采茶工。在此期间,她完成了反映茶林场青年生活的散文——《小牛》。该文之后收录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茶林场的春天》。
王小鹰的字
自从第一篇作品发表后,王小鹰对写作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所以,1977年她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跨进专业文学创作的大门。在此之后的4年时间里,王小鹰的作品遍布《作品》《萌芽》《青年》《青年文学》《小说月报》《收获》等诸多杂志。
青年时期的王小鹰
1984年这一年里,王小鹰就完成了10部短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总创作字数约50万字。
在此之后,王小鹰就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她跟随赵珪律师两年,写成《你为谁辩护》。该书首印高达3万册,并且由浙江电视剧艺术中心改编成电视剧,风靡一时。
九十年代中期,《丹青引》再次将王小鹰推上潮头,让她一举摘得第四届上海文化艺术奖(优秀成果奖)、第四届长中篇优秀小说二等奖、第四届人民文学奖。
创作中的王小鹰
2009年,王小鹰“五年磨一剑”的50万字巨著《长街行》出版,本书荣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海派平民史诗”。
《长街行》从盈虚坊写起,从寻常人家的生活到上海城市化的时代缩影,河水流逝,街道兴起,洋房、石库门、棚户区在此角力,织就一张市井浮世绘。
王小鹰说:《长街行》想写上海从前人的这种民间的仁义,另外还想表现城市改革给人心理带来的波折。我的题记就是一个女人和一条小街共同成长的故事,街区的变化是这个女人的变化,就是人和城市一起发展。我一直是大的框架写好,然后把人物确定好,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个原型的影子在,写的时候不是很费劲,他们的言语什么,自然而然就会出来。
《长街行》2009年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年1月尚世影业公布海派影视孵化创作的重点项目,《长街行》在列。
1月5日,《长街行》有声剧登陆喜马拉雅平台。
王小鹰表示影视剧的改编应该保持人物的复杂性,不要塑造“高大全”的人物。“我很希望我们的电视剧能够呈现出一种厚重的、复杂的人物关系,一定要保持它的复杂性,只有它复杂了,它才会是可爱的。”她还为不少文艺作品中刻板化塑造“叽叽喳喳的上海女人”而鸣不平,“上海女人是非常精明,但她们非常懂道理,非常有规则,懂得进退,懂得应该守什么,应该抛弃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民间的智慧。”
与此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长街行》修订版也上市发售。
《长街行》2025年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版《长街行》将原本上下两册的装帧改为了一本,让读者可以得到更完整的阅读体验。
王小鹰在新版后记中讲:我以为,这对于生活在长街上的人们是值得庆贺的事情。长街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绵绵延伸至无穷无尽;长街上人们的故事也正在继续着,发展着,正等待着如椽之笔去书写,去挖掘,去描摹,去讴歌。
王小鹰在活动现场
2025年3月8日,上海电台主持人秦畅与王小鹰老师一起,走进上海的街巷,开启一场文学与城市的Citywalk之旅。
跟随《长街行》的足迹,感受书中的场景与情感,聆听王小鹰老师的创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