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豆科植物内蒙古黄芪或者膜荚黄芪的干燥的根。它的根长得直而长,呈圆柱形,大概长度是20到50厘米,通常是秋末采挖,但是也有春天采挖的。黄芪被称为“补药之长”,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黄芪外面白内芯黄,在象上看,白色对应的是金,黄色对应的是土,所以可以把它理解为色白入肺,色黄入脾。同时从这个味道上看,尝起来它有甜味,闻起来有豆腥气,而且它是性温的。它长得直直的,又有震卦之象,震卦代表东方可以升阳气,所以这整个就可以组成一个药的象,这个药象就是可以补肺脾之气,而且可以升阳,这是它的功用。
那么谈到功用主治,我们把它可以简单概括为温补升脾肺阳气,可以补肺脾之气,同时可以升提,这是它的主要特点。
黄芪归属于张元素先生《药类法象》五大类分法里面的湿化成类。李东垣先生《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等都说了,“脾胃一伤,百病丛生。”在《内经》里面也讲“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胃气而生,所以这个脾胃之气虚了以后,它会导致其他脏腑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黄芪是通过补肺脾之气,间接对心脏起作用,为什么对心脏有作用? 因为它补的是上焦的宗气,宗气具有贯心脉,以行呼吸的作用,所以它对心脏就有很好的作用。临床研究有发现,黄芪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升高血压,这是对心脏的作用。
那我们从这个五行生克的角度看,我们一般说是火可以克金,但是翻过来金对火也有一个正向作用。这个心火与肺金的关系,可以打个比方说,就是汽车那个发动机与水箱的关系。那个水箱就是肺,发动机就是心。大家看它要达到一个平衡,心不停的搏动,它要产生热,这个热怎么降温呢?那肺,水箱循环就可以降温。这是一个比喻,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另外这个升补脾胃之气,可以间接地帮助肝胆少阳春生之气从东方升起。这就是著名的阳旦汤法,阳旦汤有小阳旦、正阳旦和大阳旦。大阳旦就是黄芪,加上桂枝,有点像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就是大阳旦汤。大阳旦汤就是升阳的力量很强,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肝脾,气血双虚,升阳的力量不够,出现了很多病症。
另一个作用就是肺金足了以后可以下生肾水。这个肾的功能出现不正常,最常见的就是小便不利。在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就是严重的话,这个患者可能会肾衰、尿少、尿蛋白、水肿,甚至无尿。在临床研究发现黄芪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治疗肾衰的一个药物, 大家看这是黄芪的一些间接作用。
黄芪到底在临床怎么用?一般来说,黄芪内服的几率比较高,煮汤内服。但是在历代医家的典籍里面还介绍有黄芪的外治法,特别是熏蒸法。在《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还有这个《医说》呀等等文献里面都记载了。
有许胤宗治疗,这个柳太后突然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按:原文为脉沉而紧),群医束手。这个太后感受了风邪,不能说话,嘴巴牙关紧闭,药也喝不下去,其他医生都不知道怎么办,然后这个胤宗说:“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遂造黄芪防风汤。”就是黄芪防风这两个药,煮数十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蒸之,次日而得语。就大概熏蒸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她就醒了,就能说话了。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医案。在《名医类案》里面列为第一医案。那么这个医案对后世影响很大。
据记载,咱们建国初期,徐特立的夫人也有类似的病,经常就是时不时的忽然晕倒,过了两三天她自己又醒过来,也没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这个西医诊断叫臆病性昏厥,请了很多中西的名家都没有看好。
后来碰到了彭崇让老中医,彭崇让先生过来一看,他说我开个方试试,他就开了黄芪一两,防风五钱,煎汤鼻饲灌服。在过去没法鼻饲,是吧,我们现在有条件鼻饲给药,结果这个喝下去,这夫人马上就醒了。这个徐特立特别奇怪,他说:唉您这个方法是跟谁学的?
彭老先生说,这个病很简单,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就说记载了这个病,就是扁鹊见晋国大夫赵简子,他得的病叫尸蹶。您夫人尊夫人得的病也是这个病,叫尸蹶。从古到今这个病都有,我不过是学了古人的一个老方,叫新瓶装旧酒。所以在这会有效的。
大家看这个方法,在我们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里面也沿用了这一段剧情。
在临床黄芪的外治法非常神奇,我们在临床经常治疗这个肾病,特别是刚才提到的肾衰、尿毒症,有的患者这个内服汤药很长时间,它难以下咽,或者是汤药它要经过肝肾的循环,它会对肝和肾造成不良影响,那么通过皮肤给药的熏蒸法就可以大胆的尝试。
有医家用黄芪配大黄,加上益母草等等,根据情况还可以加上附子。煮汤以后给这个患者熏蒸,通过皮肤给药,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这是它的用法。
那么在舌象上,这个患者的舌中间和舌前1/3可能会有凹陷。这是一个典型舌象,就是从形状看它有塌陷,中间塌陷或者舌前面一点凹陷,在舌头放松的状态下,你看是这样。
在脉象上是这个患者右手的寸关比较沉弱无力,我们可以认为叫“无头脉”。如果这个患者这个兼有肝胆的血虚,阳气不升,可以发现有左寸关也弱,这个不一定,通常是右手的寸关弱,这是它的典型用药指征。
我们思考一下,就是黄芪的补气作用、与人参的补气、党参的补气和白术的补气有何不同?
黄芪补肺脾之气,益肺固表,升阳力强,利水,同时生肾水,强心脉。
人参党参均能补脾益肺,生津养血,但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证等,而党参虽与人参基本类似的补脾肺之气及生津、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但党参无论多大剂量也不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人参与黄芪的区别: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之作用,但者强。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黄芪其补偏于走表,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却为人参所无。
黄芪和党参的区别:
黄芪补气、既能升补脾气,又能益肺固表。党参补气,只能健脾补气,无固表之力,但党参还能益气生津,黄芪则无生津之 效。黄芪兼能利水,党参无利水作用。黄芪补气兼能润心肺、填精髓、助筋 骨,但其性质平和,其效缓慢,久服才能见效。党参补气,其效迅速
白术补气主要是补脾气,且能健脾燥湿,党参补气,脾肺俱补,但燥湿之力不如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