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这些“0”真的代表食品更健康吗?
“0糖”、“0添加糖”、“0蔗糖”等
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
食品中的糖有很多“马甲”
“0脂肪”并非食品能量更低
“0脂肪”食品能量更低吗?其实不一定。比如,很多酸乳饮料、乳酸菌饮料,虽然是“0脂肪”,但糖含量分别占到14%和14.6%,能量依然很高。
非油炸食品也不一定脂肪含量少。非油炸只是食品生产时不采用油炸工艺,而是热风干燥,但在干燥过程中依然会往食品上喷洒油,所以脂肪含量不一定低。很多非油炸食品正是因为脂肪多,才能做到口感酥脆。
跟“0脂肪”相近,“0胆固醇”也是常见的一种标识。一些产品如畅销植物油、花生米、椰子水等都宣称“0胆固醇”,但这其实完全是废话。因为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身上,所有植物都没有胆固醇。
很多“0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比如某款手抓饼,虽然标有“0反式脂肪酸”,但总脂肪含量有15.3%,脂肪并不少。某款华夫饼标有“0反式脂肪酸”,但总脂肪含量有30.4%。所以,虽然这些食品标的是“0反式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并不少,不一定很健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脂肪含量小于或等于0.5克/100毫升或100克可标注“0脂肪”,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或等于0.3克/100毫升或100克可标注“0反式脂肪酸”。如果配料中使用了氢化或部分氢化油脂,就需要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实际上,目前网络上大量有关反式脂肪酸的信息,都存在一些概念的混淆和明显的误导,导致我国消费者高估了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随着工艺的进步,现在很多正规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都很低。而且,中国人摄入的反式脂肪酸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限值。因此,大家不用对反式脂肪酸过度担心,更不要只关注“0反式脂肪酸”,而忽略了总脂肪含量。
“0添加”食品并非食品安全的“优等生”
市场上有各种“0添加”产品,如包装上标有“0香精”、“0色素”、“0代糖”、“0增稠剂”、“0防腐剂”等。
实际上,茶饮料、酸梅汤等本身自带香味,无需添加香精,没有必要刻意强调“0香精”。香菇、柠檬汁饮料等无需添加色素,强调“0色素”也没必要。蜂蜜、方便面面饼、咸菜等本身无需防腐剂,没必要强调“0防腐剂”。维生素C本身有防腐作用,也无需强调“0防腐剂”。
“0添加”之所以很时髦,有一个原因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但实际上,只要是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
“0添加”食品并非食品安全的“优等生”,也不一定更健康。而且,现代食品工业中完全做到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几乎没有。“0防腐剂”的酱油,在生产过程中依然要用到酶制剂、加工助剂,来保障食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某些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在制作、运输或开封后可能会出现污染变质的情况,也会危害健康。
调味品行业资深专家陈小龙指出,企业如果要标“零添加”必须做到三点:
陈小龙还指出,现在很多产品贴“零添加”标签,其实是营销概念而不是技术标准,行业应该尽快明确相关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防腐剂、色素本身是合法的。消费者在面对这些标“0”食品时,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避免盲目跟风购买。
“0脂”食品不会胖?关键在控制总量
“0脂”食品指每100克食物当中的热量不超过4千卡。“0脂”食品的热销,说明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健康意识,但要想不发胖,控制摄入总量才是关键。
我们每天需要摄入多少热量呢?
需要减重的人群可以向专业营养师或者医师寻求帮助,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工作强度、休息状态、健康状况等给出一份专业的建议。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简单的方法是——每天8分饱。
当我们吃东西时,如果感觉还可以再吃点,就可以不吃了,这时已经8分饱了。
如果连一口水都喝不下,那就到了10分饱或者12分饱的程度。不能因为选择“0脂”食品就放肆吃,超过总量就会出现问题。当然,还要记得迈开腿,把吃下去的热量代谢掉,也能帮助我们管理好体重。
希望大家在选择食品时
看到各种“0”能多一些理性
不要盲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