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数学之美》特种邮票。图稿评选阶段,当夏竞秋得知自己提交的邮票设计方案中选后,直呼“意外”“没想到”。
邮票发行前,都有固定的“比稿”环节,即针对给出的特定主题,多位邮票设计者需给出完整的设计方案,再由评委会选定一套设计方案。设计交稿之后,为了相互学习提高水平,夏竞秋已看过其他10余个邮票设计师提交的设计样式,大都色彩丰富、视觉冲击力强,而自己提交的却是简洁、轻量的设计样式。“大家会喜欢这种风格吗?”一开始,他并不确定自己别出心裁的风格能否被大家接受。直到听到中选的消息,他才松了一口气。
夏竞秋做邮票设计已有20余年了,曾设计了《莫高窟》《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等很多为人称道的邮票作品。可即便如此,在设计《数学之美》邮票之初,他还是犯了难。“数学之美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让晦涩又抽象的数学,与主观感性的美联系起来?”作为一名艺术生,他已很久没有接触过数学理论了,一时没了灵感。
夏竞秋并没有着急下笔,而是坐到电脑桌前,在网上搜索各类数学公开网课,了解数学家的生平、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在数学的海洋中徜徉了20多天后,他终于找到了他所理解的数学之美——优雅。不同于衣食住行、容貌气质这种外在、日常和表面的优雅,数学的优雅是一种内在的、高级的感受。于是,他把“优雅”定为邮票设计的整体视觉基调,用简洁的元素呈现。
有评审专家指出,夏竞秋给出的《数学之美》邮票设计方案,秩序感强烈,精致洗练的构图恰好与数学的“理性气质”相契合,因此才在众多作品里脱颖而出。“圆周率”邮票中,夏竞秋以极细线表现早期经典割圆法;“莫比乌斯带”邮票中,蚂蚁的足迹和画面下方的银河相呼应,寓意着从微观逐步扩展到更广阔的宏观领域……这些设计正是夏竞秋所思所感的外化,“好的作品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他说。
夏竞秋大学读的是美术师范专业,如果按照常规的路线走,现在应是一名美术老师。然而,上学时他就一直对艺术设计颇有兴趣,21世纪初,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只身来到北京。一次招聘会,他看见了北京邮票厂的招聘信息,由此与邮票设计结缘。
与普通绘画不同,邮票设计的图稿,并非图画的等比例缩小,还需对各种元素、点线进行处理。区别于其他艺术品,很多邮票都是多枚成套,需要将繁杂的设计元素统一在相同的设计视觉之上,方寸之间要尽可能诠释更多的内容。夏竞秋的方法就是“多看多练”,关注国内外的邮票样式,多看案例丰富自己的“素材库”,时刻保持对美的敏感度。随着对“美”的把握游刃有余,他邮票设计的中选率也越来越高。
夏竞秋的办公室里,还保存着以前用的老式雕刻机、掌心大小的钢板、闸刀等老物件儿,这些虽已派不上用场,却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他的邮票设计作品,总是在继承传统审美气质的基础上,突破束缚,创意出新。
“无论从工艺上,还是设计语言上,都要不断地给受众新东西,让更多人能够感知到邮票的方寸之美。”夏竞秋说。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margin-bottom:20px;margin-top:5px">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