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极顶速云

联系方式
  • 联系人: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短剧精品化之路:用贴近用户的方式讲述主流价值观
新闻中心
微短剧精品化之路:用贴近用户的方式讲述主流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5-03-05        浏览次数:5        返回列表

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2024年,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市场规模上看,行业突破500亿元大关,超越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总产值;从市场主体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微短剧相关的企业注册数量也达到8.3万多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分级审核”“白名单”等制度的完善与落地,让行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题材多元、融合传播等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正不断彰显出文化传播和商业创新的双重价值。这既是对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响应,也非常契合当下内容碎片化消费的趋势。” 在2月25日由《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举办的“2025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季为民说,“从宏观上讲,微短剧正在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融入我国文化事业主航道,成为‘文化强国’战略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产品和组成部分。”

综合作用下,微短剧行业正在告别粗放的发展模式,精品化已成为公认的趋势。但对于这一文化新势力,精品化该怎么做?《哪吒之魔童闹海》又带给微短剧行业哪些启示?会上,来自微短剧端平台、业界资深从业者、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

微短剧的互联网属性

微短剧的精品化升级,首先需要认识微短剧的本质。今年春节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让电影市场瞬间热闹起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微短剧春节档的规模仅有约12亿元,远小于电影市场。于是,将两者进行对比的观点甚嚣尘上。

“有人认为,微短剧春节档比电影要冷清得多,得出一些消极的结论。但这对微短剧的产品属性理解有误区。春节档的核心是家庭集体情感消费,微短剧主打的却是个人的碎片化场景。这也提示我们要探讨微短剧的转型发展,必须精准把握它的互联网产品属性。否则,很难全面理解它的生命力和创新性的来源,以及创作规律和传播特征。” 作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专家组组长,近两年陆先高一直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微短剧全流程的审核和评价。

陆先高强调道,微短剧的出现并非简单分食了其他视听作品的存量市场,它只是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产品中以轻量化形态激活了文化消费的广阔的下沉市场。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微短剧用户群体热爱生活、喜欢分享,对“时尚”“美食”“旅行”“文化教育”“运动”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微短剧有一个社会的机理,叫‘倍速社会’和‘加速美学’。现在我们基本上是在一倍的时间里干两倍甚至三倍的事。我觉得上述理论跟微短剧是非常契合的,就是大家确实没有时间来看铺垫过长的剧了。高潮前置、冲突前移、关系对立、合理穿越,在中国国情当中,还有温暖结局,所以,现在紧凑、酣畅、快速的审美体验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教授冷凇说。

精品化怎么做?

2024年,微短剧行业正集体向精品化转向,剧本、表演、拍摄、制作、发行、播出等环节都涌入了更加专业的人员与机构,广电、文旅等部门在监管与引导上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提出了创作计划,共同探索精品化的方向与方法。

“微短剧的转型之路本质的确是从流量到价值的一个认知的革命,在政策引导下,微短剧依托市场、行业、资源、技术的优势,实现内容精品化发展,通过生态构建,延展出可持续的生命力。”陆先高说,“从内容创新角度,可以优化用户思维到文化表达,更好地平衡这种快消品属性与文化价值内核,主动承载时代叙事。比如近两年就有不少讲述非遗传承、乡村新业态的故事,这些微短剧的作品赢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陆先高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媒体深度融合与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双向激活,如浙江民生新闻栏目《1818黄金眼》改编的轻喜剧微短剧,开创了“新闻+剧集”的融合新模式。第二,区域性的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传播的主阵地,也可通过微短剧实现从现场到情景的一种突破,例如地方融媒体中心制作的乡村振兴、文旅宣传、非遗传承等主题的微短剧作品,通常都会有鲜明的地方辨识度。第三,跨界模式的多维度探索,推动“内容+文旅”“内容+电商”“内容+品牌”等多元化变现路径,例如,微短剧可通过场景植入赋能消费升级,或以轻量化叙事助力非遗技艺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霆认为,微短剧想要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有可持续的人才队伍建设,“微短剧的精品化,首先一定是创作层面上的精品化,需要有大量的人才去了解微短剧的逻辑,微短剧创作核心仍在于创作者对文化价值的把控力”。

当下,来自电影、长剧的演员、拍摄出品机构正在进入微短剧市场。特别是在长剧领域提质减量的背景下,行业内的项目数量不断减少。《报告》显示,2024年电视剧发行数为115部,同比减少26.3%,网络剧发行数为166部,同比减少16.6%。此外,据德塔文的统计数据,去年第三季度,电视剧开机数量仅有约20部,同比接近腰斩,这让大量长剧演员无戏可拍。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及长期在长剧领域深耕的平台与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微短剧。

“微短剧其实受大剧(长剧)的风向影响,也迎来了六个机遇,分别是台网融合同播、演员降薪回归、重视剧本调研、平台的减量提质、类型的垂直细分、国际传播提速。当前大剧和微短剧的趋势中都出现了这些机遇。”冷凇表示,这也意味着,微短剧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精细化。

“行业的蓬勃发展,也给了红果短剧更多的机会。截至目前我们也与400多家版权方达成合作,覆盖内容超过15000多部,有效地促进了红果内容生态的繁荣。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发现内容规模在迅速增长的同时,用户的鉴赏水平也在不断升高,未来微短剧行业必然会向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张子煜说。

来自“哪吒”的启发

对于当前的影视行业而言,最大的热点之一便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动画电影不仅让低迷许久的电影市场强势反弹,也让微短剧行业的从业者、专家看到了精品化的新可能。

“受众之所喜欢微短剧,我总结就是‘正能量中有叛逆精神’。我们调研了几百部微短剧,发现主人公有‘三不’关键词,即不服输、不放弃,不好惹,其实今年春节档非常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哪吒就是这样。每一部成功的微短剧背后都有一个叛逆人物,而且大家敢于触碰年轻人的痛点,就能引发共情。”冷凇说。

对于微短剧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狗血”“低俗”等问题,《哪吒之魔童闹海》也展示出一条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化影视表达相结合的路径。

卜希霆表示,饺子导演创作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给微短剧创作者很大的启发,其对神话的“祛魅化”改编(如天庭官僚化隐喻),将经典神话故事进行重新演绎,赋予新的内涵,让传统文化故事也可以讲得非常具有人情味,既可以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又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艺术审美的追求。微短剧也可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如科技发展、心理健康等,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同时,开拓跨界融合题材,如结合历史与科幻、悬疑与喜剧等,创造独特的故事体验。微短剧还可尝试“悬疑+非遗”“科幻+民俗”等混搭类型,从多个角度突破创作瓶颈,挖掘新颖题材。

“大部分受众去看(微短剧)的点其实在于它能够带来常态不存在的冲击感。但是,受众其实还是能够接受很多优秀的东西,我觉得要做一个经典故事,首先是剧本本身的改编要能迎合当下。我们的很多带有文化属性、民族属性的东西可以放在创作当中,都是可以拿来做一些结合当下价值观的改编的。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大力发展的方向。”张子煜如是说。